急診醫師提倡5步驟方法學,協助智慧醫療企業接地氣
智慧應用/智慧醫療/蔡騰輝 2019-03-05
紀俊麟認為,瞭解問題核心與定義問題,將會是創業者或是價值提供者,在創新路上首先要面對的問題。
現在智慧醫療產業的創新創業風氣相當盛行,無論是醫院、學校、新創育成機構,都有舉辦許多工作坊提供產業人士參與,藉由交流活動,刺激產業升級的創意。從美國回台灣2年,辦了50多場工作坊的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急診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紀俊麟表示,在機會相當多的智慧醫療產業當中,透過思考設計5步驟和方法學,新創與企業才能較快在現在科技導入多,且病患自主性提高的醫療產業當中,給予產業更多的接地氣的幫助。
以訪問學者的身分,參加2016年科技部史丹福大學生醫創新計畫(Stanford-Taiwan Biomedical Fellowship Program;STB)計畫 1年的紀俊麟,在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已辦了50多場工作坊,吸引許多醫師、工程師、商業人士、教授、老師參加。
一般來說,在市場創新與推展上,企業大多都會先作出產品與形塑服務,然而,紀俊麟表示,瞭解使用者需求,才是順利推廣商品與服務,並且完整建構事業模型的核心關鍵。
設計思考5步驟
透過同理心與瞭解使用者需求、定義問題、創意發想、製作原型與原型設計、測試等5個設計思考的步驟,創業團隊或是有意推出服務與產品的各界人士,都可以更有系統地瞭解自身優勢,以及產品和實際需求之間的關係。
紀俊麟說,在工作坊之中,有時候用紙筆等各種材料都是製作產品與服務原型相當好的素材。像是智慧手錶、智慧錢包、協助長期照護的老人輔具、機器人、睡眠頭盔等等智慧醫療及各式物聯網的科技產品,都是設計思考當中可以快速視覺化的內容。
之所以辦了50多場活動,目前與許多大學、新創團隊、工程師、加速器都有合作與互動的紀俊麟打趣說,當初是因為史丹福大學生醫創新計畫訪問學者的緣故,科技部規定歸國後,一年要演講8小時,將出國訪問時所帶回來的知識分享給更多人知道,起初也沒想到會有這麼多的市場需求與迴響。
民眾就診作功課不比醫師少
在智慧醫療面向上,紀俊麟說,過去民眾處於較為被動狀態,看診時醫師的分析與深入診斷說明,有時候也必須要更多解釋,才有可能真正明白。現在民眾的看診習慣改變,都會自行上網查資料,甚至在某些檢查或是手術項目的比價資訊不比醫師瞭解得少,此外更會搜尋各醫師的看診評價,來決定要找哪些醫師看診。包括民眾就醫的自主性提升、醫療的透明度也逐漸開放、醫療資訊也越來越流通,這些都是醫療人員要慢慢習慣的產業變化。
由於機會多、論壇多、科技應用多,所以很多企業都希望在智慧醫療的領域可以有貢獻,但紀俊麟提醒,找到問題的核心將是切入智慧醫療領域團隊必須注意的重點。什麼樣的題材,才適合新創團隊來作;又是什麼樣的題材適合大企業來切入。
接觸了2,000多位工作坊參與者後,紀俊麟發現,參與者的年齡層,大致上也會有類似的技能提升需求。20多歲的參與者,大多是對於工作以外的事物仍有很多的熱情,希望找尋一些新的可能。20至30歲的參與者,則是想要創新,替現有工作加值,甚至是增加職務晉升的可能。30至40歲以上的參與者,想要在既有產業更上層樓的意念則是佔大多數。
目前仍有在醫院看診,同時也擔任以推廣設計思考的沐懷執行長一職的紀俊麟說,透過「方法學」,各行各業都有可能找到新的發展可能,並表示在飲食和睡眠等生活習慣的資訊收集,都是未來預防醫學以及面對避免生病與促進健康這樣的大課題時,能夠提供醫療單位更多數據支撐的來源。
此外,針對未來的智慧醫療科技,包括了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自然語言、健康促進等領域,紀俊麟認為自然語言分析,很有機會可以提升醫病關係。比方說,在診間醫師與病患的對話內容,就能夠分析病患在就診的流程當中,或是對於病情的瞭解過程中是否遇到什麼困難,進而提供協助。
文章擷取:https://www.digitimes.com.tw/iot/article.asp?cat=158&cat1=10&cat2=10&id=0000554719_ay78hrzv0m919wlfzk123
想了解更多資訊或量身打造健康療程,
越L’EXCELLENCE 提供全方位整合醫學服務,可點選「線上預約」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