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新手看這篇!醫師解析5Q&A:電音波怎麼選、頻率、如何避免饅化臉,安心變美不翻車!

 

原文請見:醫美新手看這篇!醫師解析5大Q&A:電音波怎麼選、頻率、如何避免饅化臉,安心變美不翻車!/記者 古子瑄 報導

1
20250416111406 LeUg4KSJ

針對剛接觸醫美的新手小白,最容易在術後保養、療程選擇及副作用預防等環節感到困惑。這次我們特別專訪越診所的蔡坤原醫師,針對五大常見疑問深入解析,幫助你在變美的路上少走冤枉路、安心施作。

 

Q1:術後如何清潔與保養?避開刺激是關鍵

20250416111407 IdHs85z2

醫美術後,皮膚處於修復期,因此「溫和」是護理的核心原則。蔡醫師指出,此階段建議使用弱酸性洗面乳或僅以清水洗臉,避免過度清潔與刺激。防曬更是關鍵,因為紫外線會加劇術後不穩定的膚況。

保養方面,建議可選擇含玻尿酸、神經醯胺、藍銅胜肽等成分的保濕產品,幫助修復微創傷口。一週後皮膚穩定後,才可視情況加入左旋C等促進膠原蛋白生成的成分。但術後應避免使用含酒精、香料、去角質與美白成分的產品,以免引起刺激。如果要去角質則建議至少一週後再進行,視個人膚質與施作療程強度調整。

若需化妝,時間應盡量縮短,並選用卸妝力強但溫和的產品。

Q2:音波 vs 電波差在哪?應該怎麼選?

20250416111407 IWQN8Vxq

雖然音波與電波常被並列討論,但其實兩者原理與效果大不相同。

音波拉提屬於聚焦式加熱,探頭有多種深度可調整,能精準作用於特定層次,對於臉部肉較厚、鬆弛明顯的部位效果較佳。反觀電波則是「均勻式加熱」,能量從表皮一路穿透至深層,適合膚質較薄、整體拉提需求者。

蔡醫師建議,兩者也可合併使用,也就是常聽到的「電音雙波」,透過電波打底、局部搭配音波加強,如針對嘴邊肉、雙下巴等部位,能達到更全面的效果。

療程頻率方面,若是保養型施作可3至6個月一次(能量低、發數少);若目標是明顯拉提,則建議一年至一年半施作一次(能量高、發數多),根據個人需求與老化狀況調整頻率與能量。

Q3:打完斑為什麼會反黑?該怎麼處理?

20250416111408 HNdL3cC3

蔡醫師解釋,斑的類型繁多,有些能一次清除,有些則因皮膚本身不穩定或發炎體質,施打後可能產生反黑現象。

一般來說,術後12週內治療部位色素略為加深是正常現象,約第二週後開始淡化。但若色素長時間未改善,可能是雷射能量過強,或個人代謝較慢所致。

因此,術前術後的養膚非常重要,包括加強保濕、修復與皮膚代謝,才能提高療效並降低副作用。多數淡斑療程需進行36次,有些甚至需多達812次,才能達到理想效果。

Q4:玻尿酸會造成「饅化臉」嗎?怎麼預防?

20250416111407 BuANYcOt

所謂「饅化臉」,通常是因注射量過多、頻率過密導致玻尿酸或填充物堆積無法代謝,進而影響臉型自然度,使臉部看起來像包子或發饅頭一樣浮腫。

而造成「饅化臉」的關鍵,並不單純是玻尿酸本身,而是與施打的「量」與「代謝」息息相關。蔡坤元醫師說明,若治療次數太頻繁、或一次施打劑量過多,又沒等前一次的材料代謝完全,容易導致填充物在臉上堆積,久而久之就會出現腫脹變形的「饅化」外觀。尤其是某些長效型玻尿酸,代謝時間可能長達一年以上;若疊加過快,負擔自然增加。

此外,許多非玻尿酸類的填充物,如膠原蛋白增生劑或自體脂肪,也有類似風險。這些材料代謝時間更久,又缺乏像玻尿酸那樣可用降解酶溶解的方式,一旦產生異常堆積,可能需透過手術才能移除,處理上更為棘手。

醫師也提醒,臉部老化與彈性流失也會讓原本「位置正確」的填充物因地心引力而位移,進而造成視覺上的腫脹感。因此,他建議注射療程應與拉提、緊緻療程搭配進行,才能兼顧美感與安全性,避免臉型走樣。

Q5:如何降低醫美療程的副作用風險?

20250416111406 MouCCb6e

蔡醫師強調,若想降低副作用,「少量多次」、「漸進式改善」是最安全的策略。無論是玻尿酸、水光針,還是雷射治療,應先做階段式規劃,不求一次到位。治療的頻率也不宜過於密集,因為每種材質都有其固定的維持時間,若療程間隔太短、過度堆疊,反而可能增加皮膚的負擔,造成饅化風險。

現在也越來越多治療趨向自然、漸進式的改善方式,例如膠原蛋白增生劑、玻尿酸等微整針劑,都建議用分散式注射、階段式規劃,就能有效降低臉部僵硬或變形的機率。每個人的美感目標不同,但若能抱持「慢慢來,比較快」的心態,選擇較溫和、穩定的療程安排,將能大幅提升安全性與滿意度。

 
20250416111733 KdA4yVIR

感謝諮詢:越L’excellence|越診所——蔡坤原醫師

封面及內文圖片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