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青春痘?

文章由黃幼鳴醫師提供

本期的小黃農鳴曆將為各位介紹大家或多或少都曾遇過的皮膚困擾,那就是「痘痘」問題!

什麼是青春痘?

青春痘又稱痤瘡(acne vulgaris),是一種非傳染性的毛囊皮脂腺發炎疾病,好發於皮脂腺分泌旺盛的青春期,甚至可以當作進入青春期的第一項生理特徵。然而其實從小到老都可能長痘痘,例如剛出生的小朋友會有新生兒痘,成人則會有成人痘,因此絕對不是年輕人才需要重視的議題。

痤瘡在臨床表現上會出現粉刺、發炎性丘疹、膿皰,甚至是囊腫。其嚴重度主要決定於基因或家族遺傳,也就是一般所說的體質佔了約百分之八十的重要性,後天環境的影響相對小。雖然說青春痘是一種自限性的發炎疾病,但沒有適當地控制的結果,可能產生難以回復的凹陷性或肥厚性疤痕。

為什麼會長青春痘?

接下來要談的是青春痘的致病機轉,青春痘的形成牽涉許多面向,其中以下列的四大機轉為主,這些機轉彼此相關聯,且受到了荷爾蒙及免疫系統的影響。

〔一〕毛孔過度角化與毛囊表皮增生
毛囊表皮的增生會促成青春痘的前身,也就是微粉刺(microcomedones) 的形成。微粉刺就好像角質與表皮細胞堆疊出來的一個栓子,阻塞住毛孔,導致皮脂、角質及細菌累積在毛囊引起發炎反應。

至於毛囊表皮過度增生及粉刺形成的原因,目前認為可能跟雄性荷爾蒙的刺激、某些必需脂肪酸的減少、促進發炎反應的介白素增加以及痤瘡桿菌有關。

皮脂腺分泌過度旺盛
容易長青春痘的病人膚質的一大特徵,就是皮脂腺會分泌過多的皮脂(sebum)。皮脂的成分當中,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s)與脂質過氧化產物(lipoperoxides)與青春痘的成因特別有關。
其中三酸甘油脂會被痤瘡桿菌分解為游離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導致痤瘡桿菌的增生並促進發炎反應及粉刺的形成。脂質過氧化產物(lipoperoxides)同樣會促進細胞發炎激素的產生並反饋導致更多皮脂分泌。
荷爾蒙對於影響皮脂腺的分泌扮演了重要的腳色。雄性激素(androgenic hormones)會刺激皮脂腺細胞的增生與分化,研究顯示青春痘的患者其血清中雄性激素的平均量會高於正常對照組。至於雌性激素(estrogen)對於皮脂腺則有抑制的功能,但詳細的機轉目前尚未有定論。此外,跟壓力相關荷爾蒙-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也會增加皮脂腺的活性,導致青春痘的形成。

〔三痤瘡桿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
痤瘡桿菌是存在於皮脂腺及毛囊的一種格蘭氏陽性菌(Gram-positive bacterium),研究顯示在青春痘患者此種細菌的平均帶菌量會高於正常對照組,然而菌量的多寡卻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沒有明顯的關聯性。
痤瘡桿菌的細胞壁內有一種醣類的抗原會刺激宿主免疫系統產生抗體,研究顯示青春痘越嚴重的患者體內的抗體濃度越高,代表宿主的免疫系統對痤瘡桿菌產生了過強的免疫反應而使青春痘變嚴重。這些針對痤瘡桿菌免疫反應還牽涉了補體系統(complements)、自由基和活性氧化物(reactive oxygen species)、細胞激素(cytokines)和抗菌胜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共同促成毛囊皮脂腺的發炎,也就是青春痘的形成。

〔四發炎反應
上述在毛囊中堆積的角質、皮脂和痤瘡桿菌,最終會累積導致內容物破出至毛囊外進入真皮(dermis),而引起發炎反應。最早參與發炎反應的免疫細胞是淋巴球(lymphocytes),接著嗜中性球(neutrophils)會成為破出的微粉刺旁的主要發炎細胞。有研究顯示在好發青春痘的皮膚,其發炎反應甚至早於粉刺的形成,這也表示了發炎反應不只是次發於角質、皮脂和痤瘡桿菌刺激後的結果,原發性的發炎反應本身就是青春痘形成的一個重要因子。

那些因素可能會導致痘痘惡化?

談完體質因素的影響,接著讓我們來談談後天環境因素的影響。

  • 作息與睡眠
    熬夜晚睡、作息不正常,可能會導致壓力荷爾蒙升高而致使粉刺痘痘的產生。
  • 飲食
    近來最為大家所關注的就是飲食的影響,包括了高升醣指數(glycemic index, GI)飲食和酪製品(dairy products)。這些食物會增加雄性激素的活性,也會增加促生長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 ,誘發青春痘形成與惡化。
  • 清潔
    大家常會有的迷思是認為「青春痘會產生是因為洗臉洗不乾淨」!清潔固然是青春痘治療的一個重要環節,選擇溫和的清潔用品一天洗臉兩次並搭配外擦用藥,尤其對於有在化妝的女性可以提升治療的效果。但一般常見的錯誤是誤認為自己洗臉洗不乾淨而過度清潔,例如一天洗很多次臉或是使用強鹼性的肥皂或洗面乳,反而會破壞皮膚正常的酸鹼值及皮脂,導致皮膚正常皮膚屏障受損而變得敏感,無法耐受外擦的青春痘治療用藥並造成細菌孳生,造成青春痘更加嚴重且不易控制。含藥性的清潔用品,例如添加可殺菌的過氧化苯(benzoyl peroxide)或去角質的水楊酸(salicylic acid)的產品,對於胸部及背上的青春痘有不錯的助益,但使用這類的產品於面部則須要十分小心。
    除了臉部的清潔,也不要忘了留意常與臉部接觸的物品之清潔,例如毛巾、枕頭套、帽子、安全帽等。
  • 化妝保養品
    在痘痘粉刺嚴重的時候,最好不要化妝,以免導致粉刺的阻塞更嚴重。若有化妝的需求,則應該選擇貼近自己皮膚色調的粉底,搭配粉類的化妝品,才能用最少量的妝品達到修飾容貌的效果,千萬不要上濃妝、防水妝,如果有化妝一定要記得卸妝,並要確認有將妝品卸除乾淨!
    保養品則應該盡量避免使用液態油狀的產品,例如不要將精油、嬰兒油等拿來塗臉,分子量小的液態油滲透性佳,很容易滲入毛孔導致粉刺更難排出。除了臉部用的產品,也別忘記洗髮、護髮產品中的油性成分,也是痘痘惡化的可能幫兇。

  • 口罩
    在新冠肺炎疫情後的時代,口罩痘(Maskne)成為了成人痘的主要原因之一。口罩痘的形成主要跟口罩與臉部的機械性摩擦以及悶住造成皮膚溫溼度的變化有關。因此避免口罩痘的方法包括在符合防疫規範下盡量減少戴口罩的時間、口罩內面髒污要適時更換、戴口罩的地方避免化妝、盡量選擇淺色口罩避免吸熱。

青春痘的臨床表現

青春痘大多於青春期開始漸漸產生,最早可始於六到八歲,遲發的個案可遲至二十歲以後,但也可見於新生兒(出現於兩週大)或嬰兒(出現於三到六個月大)。發病後病程大約持續數年後自動會好轉,大部分患者到二十多歲後就開始逐漸改善,但也有不少人到三四十歲仍持續疾病的活性。如果青春痘再不常見的年紀發作且於短時間內大量產生,也需要考慮一些系統性疾病的影響,例如會分泌雄性荷爾蒙的腫瘤。尤其在女性,如發作短期內產生嚴重型的青春痘,或伴隨多毛症(hirsutism)及月經周期不規則,則應考慮患者是否有雄性素過多症(hyperandrogenism)或多囊性卵巢綜合症(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的問題,應該進一步轉介到婦產科做檢查治療。另外有些藥物的使用或工作相關的物質暴露可能會導致痤瘡狀或青春痘樣的疹子(acneiform eruption), 例如鹵化物(halogenated compounds)、腫瘤標靶治療藥物-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及某些化學治療藥物(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hibitors and some chemotherapy agents)、過量的維他命B群(vitamin B complexes)、抗結核病藥物-異菸鹼醯胼錠(isoniazid)、皮質類固醇及同化性雄性類固醇(corticosteroids and anabolic steroid)、精神科用藥-鋰鹽(lithium)、癲癇用藥-癲能停(phenytoin)、焦餾油、機器油、石油、石蠟等。故病患就診時應該主動告知醫師用藥史及職業暴露史。但請記住上述的例子佔所有青春痘個案比例的極少數,絕大部分的患者,青春痘就只是單純的皮膚疾病而不會合併系統性的問題。

青春痘好發於臉部,也可見於背部、胸部及肩部。皮膚表現上可見到非發炎性的白頭粉刺/閉鎖性粉刺(closed comedones/ whiteheads)及黑頭粉刺/開放性粉刺(open comedones/ blackheads),亦可能有發炎性的丘疹、膿皰,甚至囊腫的形成。

青春痘常見的另一個皮膚表現就是合併疤痕的產生,臨床上可歸類為四大類:冰鑿式疤痕(ice pick scar)、滾動式疤痕(rolling scar)、箱車型疤痕(boxcar scar)、肥厚形疤痕(hypertrophic scar),前三者為凹疤,後者為凸疤。

必須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長在臉上的紅色丘疹和膿皰都是青春痘,會有類似青春痘表現的疾病還有酒糟(rosacea)、毛囊炎(folliculitis)、口周皮炎(perioral dermatitis)。因此,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是很重要的,正確的診斷才能正確地對症下藥。

青春痘該如何治療?

及早而有效的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避免日後留下困難處理的青春痘疤痕。如上所述,青春痘的形成機轉包含四大因素,因此治療上常常需要合併針對不同致病因素的藥物或療法,例如同時改善毛孔角化、降低皮脂腺活性、減少挫瘡桿菌並抑制發炎,才會有好的效果。

外用藥物

  • (一)硫磺/ 硫化物(sulfur)
    硫磺具有抑制挫瘡桿菌及抑制游離脂肪酸形成的效果,因此能用於治療青春痘。
  • (二)水楊酸(salicylic acid)
    市面販售的抗痘藥膏成分中許多都含有水楊酸,其有效治療濃度應介於0.5%至2%之間並調整至適當的pH值避免刺激。水楊酸具有可以溶解粉刺、代謝角質的特性,但其效果略遜於A酸且可能造成皮膚的刺激性。
  • (三)杜鵑花酸(azelaic acid)
    杜鵑花酸可以抑制挫瘡桿菌及部分黴菌的生長,同時具有溶解粉刺的特性。與其他外用酸類藥品相比,其最特別之處在於可以抑制形成黑色素的酪胺酸酶(tyrosinase)活性,減少青春痘的發炎後色素沉澱(postinflammatory hyperpigmentation),也就是俗稱的痘印。大部分病患對於杜鵑花酸的接受度高,且對無法使用外用A酸(pregnancy category X)的孕婦而言,杜鵑花酸是相對安全的用藥。常見的副作用是使用後臉部產生刺癢或灼熱感,要避免這種不適感,依筆者個人經驗請謹記以下幾點:睡前使用、薄擦、先局部再漸進使用到全臉、勿於臉上濕潤有水氣的時候使用,通常就可減輕不適感,逐漸適應藥物的使用。
  • (四)過氧化苯(benzoyl peroxide)
    市售含過氧化苯的外用製劑劑型包括洗劑(lotion)、乳霜(cream)、凝膠(gel)等。過氧化苯的最主要功效是抗菌(antimicrobial),細菌無法對過氧化苯產生抗藥性,因此是搭配外用或口服的抗生素的最佳選擇,以避免抗藥性的發生,但其具有較強的刺激性且會造成皮膚乾燥脫皮,搭配外用A酸使用時對皮膚的刺激性會更明顯,所以使用上必須謹記少量薄擦的原則。過氧化苯製劑也可能造成過敏性的接觸性皮膚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但相對來說少見。
  • (五)外用抗生素(topical antibiotics)
    外用抗生素的主要功能除了抗菌,亦有部分抑制發炎的功能。常用的外用抗生素包括克林達黴素(clindamycin)和紅黴素(erythromycin),單用外用抗生素的最主要顧慮是抗藥性的產生,因此合併A酸或過氧化苯的治療是較好的選擇。
    另一種外用抗生素達普頌(dapsone),其口服劑型原為治療痲瘋病的重要藥物,近來其外用劑型剛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用於青春痘的治療,但要注意不可合併過氧化苯製劑使用,否則會造成皮膚產生橘紅色的色素沉澱。
  • (六)A酸(retinoids)
    A酸可以透過結合細胞核內受器,影響細胞的增生(proliferation)和分化(differentiation),可同時促使角質細胞正常分化、避免老廢角質堆積、溶解粉刺,並且具有抗發炎的特性,因此是青春痘的外用治療中最理想的維持性療法。然而A酸對皮膚具有刺激性,尤其是含有酒精的洗劑或凝膠劑型,使用上務必記得晚上使用、少量薄擦、漸進增大使用範圍,初次使用者第一週可先從隔夜使用開始,沒有發紅脫皮下再改成每晚使用。如果發生發紅脫皮的情形,則應暫停外用A酸至皮膚恢復正常後,再降低頻率使用。
    第一代A酸(tretinoin/ all-trans-retinoic acid)使用時需要避免陽光暴露,除了因為A酸讓角質層變薄後會增加紫外光的皮膚的刺激外,第一代A酸在日光下會發生光裂解(photolabile)而失效。第一代A酸亦不可與過氧化苯製劑併用,並用的狀況下一樣會使A酸失去效用。
    第二代A酸(isotretinoin/ 13-cis retinoic acid),在化學結構上其實與第一代A酸同類,並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第二代,但較第一代而言,其副作用包括刺激性、光敏感性、致畸胎性均較低、
    第三代A酸(adapalene)為一種人工合成的A酸,其有效治療濃度為0.1-0.3%,具耐光性(photostable)不會在日光下被分解失效,且可合併過氧化苯製劑使用。一般來說,第三代A酸較第一代有較佳的治療效果及較低的刺激性,因此病人的接受度較高。
    第四代A酸(Trifarotene),專門針對RAR-gamma受體,在提升治療功效的同時,減少皮膚的刺激性。FDA已經通過九歲以上臉部及軀幹痤瘡治療的適應症,也即將在台灣上市。

注射藥物(intralesional injection)

病灶內注射腎上腺皮質荷爾蒙(intralesional corticosteroids) ,也就是一般所稱的類固醇、痘痘針,可以有效地降低囊腫型痘痘的大小及發炎程度,避免留下痘疤,但在有色人種身上要小心皮膚變白、皮膚萎縮、血管擴張的副作用。

化學換膚(Chemical peels或稱果酸換膚)

化學換膚其目的在利用酸性藥物例如甘醇酸(glycolic acid)、乳酸(lactic acid)、水楊酸(salicylic acid)或Jessner Solution移除老廢角質層、改善肌膚凹凸不平的紋理、增加其他藥品或保養品的穿透力,並刺激膠原蛋白增生。果酸換膚因其相對安全,故可做為治療青春痘、痘疤、細紋、色素不均等皮膚問題的選擇之一。
用化學換膚治療青春痘的成效則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青春痘的嚴重度、選用的藥劑種類及其濃度、術前的準備及術後的照顧、當然也包括執行醫師或美容師的熟練度。換膚前至少兩週應開始使用Hydroquinone或麴酸(Kojic acid)來抑制酪胺酸酶活性,降低黑色素形成,減少術後返黑的可能,並應該同時使用廣效性防曬劑做好防曬的工作。

一、爵士尼換膚溶液Jessner’s solution
是含有多種酸類成分的換膚溶液,包含水楊酸14%、乳酸14%、間苯二酚14% (或改良式爵士尼換膚溶液modified Jessner’s solution,包含檸檬酸8% (citric acid)、乳酸17%、水楊酸17%)以95%酒精為溶劑配製而成。雖然可單獨使用,但搭配其他酸類共同治療青春痘時效果更好。

二、甘醇酸(glycolic acid)
屬於果酸(Alpha hydroxy acid, AHA)的一種,使用濃度從20-70%,因可殺死挫瘡桿菌並有輕微抗發炎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粉刺、青春痘及痘疤,雖然可能有刺激紅腫的副作用,但多在可接受的範圍內,使用上因為藥劑pH值較低,需要配合中和液的使用。即便甘醇酸沒有明顯毒性,但仍應該避免使用於孕婦、哺乳或接觸性皮膚炎患者。

三、乳酸(lactic acid)
也屬於果酸(Alpha hydroxy acid, AHA)的一種,具有抑制皮膚酪胺酸酶活性。高濃度(92%, pH2)的乳酸可以用於治療有色人種的青春痘痘疤。

四、杏仁酸(mandelic acid)
結構上具有苯環和羧基,同時具有親水性及親油性,因此在皮膚的穿透力較甘醇酸好,刺激性也較低。

五、水楊酸(salicylic acid)
為beta hydroxy acid,30%的水楊酸可以減少粉刺及青春痘,其有效率可達七成,有研究指出甘醇酸相比,其消炎的效果較好,故達到青春痘改善所需時間較短且相對副作用(乾燥發紅)較少,可用於粉刺及各階段青春痘的治療。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時應避免大面積施用,以免造成系統性的吸收而產生毒性。

六、三氯醋酸(trichloroacetic acid, TCA)
三氯醋酸是一種無機酸類,使用濃度從20-40%,可單獨使用或合併其他換膚藥劑。具有自我中和(self-neutralizing)的特性,使用後會導致皮膚產生輕微的變白,像結了一層霜霧。在膚色較深的有色人種,應該選擇漸低的治療濃度20%,以避免產生治療後色素不均的現象。

七、A酸
上述外用藥膏的A酸,也可製作成溶液進行化學換膚,除了能處理青春痘和色素的問題,也可促進傷口癒合及刺激膠原蛋白增生。

清除粉刺膿皰(Acne surgery)

過去利用機械性的方式清除粉刺和表淺膿皰,有助於病灶的復原,但現今因為外用A酸的效果良好,已經較少利用此種方式清除粉刺,在家自行進行粉刺的清除更是不建議,因為治療不當的話可能引起更強的發炎反應。相較清除閉鎖性粉刺可以減少粉刺發炎的機會,清除開放型的黑頭粉刺主要還是美觀的考量而不會影響疾病進程。但閉鎖性粉刺的開口都很小,可以雷射或25號尖針製造開口後排出。

口服藥物

〔一〕口服抗生素

  • 一、四環黴素(tetracyclines)
    四環黴素類的抗生素抗菌範圍廣,是最廣泛被使用於發炎性青春痘的一類口服抗生素。除了直接抑制挫瘡桿菌的功能,四環黴素類的抗生素還具有降低皮脂中游離脂肪酸的效果,如同上述青春痘形成機轉所提到的,較低的游離脂肪酸代表了較低的挫瘡桿菌活性及較低的發炎程度,但要達到這種抗發炎的效果,通常需要連續使用藥物達數週的時間。
    四環黴素類的抗生素包括了第一代四環黴素(tetracycline)、去氧羥四環素/多喜黴素(doxycycline)、以及美諾四環素/美滿環素(minocycline)。
    其中第一代四環黴素治療劑量為每天500-1000毫克,且需要空腹(飯前一小時或飯後兩小時)服用以加強藥物的吸收,因此病人對於服藥的遵從性上較困難。最常見的副作用是對消化道的刺激性,少見的副作用則包含肝毒性、過敏反應等。此外第一代四環黴素會快速沉積在鈣化組織中,例如沉澱在發育中的牙齒內導致黃褐色的染色,另外也會抑制胚胎骨骼的發育,因此不應用於小於九歲以下的孩童,也不可用於懷孕婦女,尤其是懷孕四個月之後。
    多喜黴素以及美滿環素都是第一代四環黴素的衍生物,新一代的四環黴素類的抗生素,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隨餐服用而不會影響藥物的吸收。
    多喜黴素治療劑量為每天50-200毫克,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腸胃不適、藥物灼傷性食道炎,還有光敏感性等問題,因此都會建議病人飯後服用並多喝水、防曬以避免副作用的產生。
    美滿環素較多喜黴素而言具有更強的消炎功能,治療劑量為每天100-200毫克,副作用除了腸胃不適之外,還可能造成眩暈(vertigo 依筆者經驗較常發生在女性)、皮膚灰藍色的色素沉著,使用上必須特別注意。
  • 二、巨環內酯類抗生素(macrolides)
    巨環內酯類抗生素包含了紅黴素(erythromycin)及阿奇黴素(azithromycin)。由於挫瘡桿菌對於紅黴素的抗藥性逐漸增加,因此紅黴素目前主要的應用範圍是孕婦及小孩的挫瘡治療(無法使用四環黴素類抗生素者)。
    至於阿奇黴素因其藥物半衰期較長,一般治療劑量是一週三次,每次250-500毫克,常見的副作用則包含腸胃不適、腹瀉等等。
  • 三、撲菌特(Baktar= 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
    撲菌特是一種磺胺類的複方抗生素,由甲氧苄氨嘧啶(Trimethoprim)和磺胺甲惡唑(Sulfamethoxazole)兩種藥物組成,比例是1:5。因其抗菌範圍廣,目前用於對其他抗生素治療無效的青春痘患者,常見的副作用包含腸胃不適、造血功能抑制(hematologic suppression)及皮膚e過敏疹(cutaneous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s),甚至可能引發史蒂文生-強生氏症候群(Stevens-Johnson syndrome),切勿用於對於磺胺類藥物過敏者。
  • 四、第一代頭孢黴素(cephalexin)
    第一代頭孢黴素在培養皿中亦具有抑制挫瘡桿菌的效果,然而實際在人體上分泌進入皮脂腺當中的藥物濃度極低,因此它的療效應該主要來自於抗發炎而非抗菌的效果。有的醫師主張不應該使用第一代頭孢黴素於挫瘡的治療,因為有可能導致抗藥性細菌,包括抗藥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產生。
  • 五、克林達黴素(clindamycin)
    口服克林達黴素過去常用於青春痘的治療,但由於可能造成偽膜性結腸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目前大多僅用於外用劑型的克林達黴素來治療青春痘。
    口服抗生素用於治療青春痘,最需要注意的是抗藥性(Antibiotic resistance)
    的問題。其中對口服克林達黴素產生抗藥性的比率最高,新一代四環黴素產生抗藥性的比率相對最低。欲避免抗藥性的產生,醫師應盡量避免使用抗生素作為青春痘的唯一治療,而應搭配外用A酸及過氧化苯,而病人則應遵從醫師指示服藥完成療程。荷爾蒙療法

〔二〕荷爾蒙療法
的目的是在對抗雄性激素對於毛囊皮脂腺的刺激作用。

  • 一、口服避孕藥(oral contraceptives)
    口服避孕藥可藉由抑制黃體成長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以抑制性腺雄性素的製造,也可抑制5α還原酶(5α reductase)的活性避免睪固酮(testosterone)被轉化成更強的二氫睪酮(DHT, dihydrotestosterone) ,此外避孕藥中的助孕素(progestins)可以阻斷雄性素對於角質細胞及皮脂腺的刺激而達到治療青春痘的目的。
    口服避孕藥常見的副作用為噁心、嘔吐、月經異常、體重增加、乳房疼痛等,少見但嚴重的副作用包括血栓性靜脈炎(thrombophlebitis)、肺動脈栓塞(pulmonary embolism)及高血壓。
  • 二、葡萄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s)
    透過抗發炎的作用,高劑量的系統性葡萄糖皮質激素,也就是一般俗稱的類固醇對於青春痘的治療是有助益的。由於類固醇會影響體內的新陳代謝及荷爾蒙,因此使用上需要注意使用的劑量及時間,否則反而可能造成腎上腺皮質功能的抑制和青春痘惡化(steroid acne) 。
    臨床上主要併用於口服A酸治療初期,以避免治療初期口服A 酸導致挫瘡嚴重度加劇的情況。此外由於睡前低劑量的類固醇(2.5-5mg prednisolone or dexamethasone)可以抑制腎上腺雄性素的產生,合併低劑量類固醇及雌性素可減少皮脂腺分泌,而用以治療女性頑強難治的青春痘。
  • 三、性腺激素釋放素促效劑(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s)
    性腺激素釋放素促效劑會作用在腦下垂體,干擾腦下垂體(pituitary gland)釋促性腺素釋放素(gonadotropin)的正常分泌節律,進而達到抑制卵巢類固醇生成(steroidogenesis)的作用,可以用於治療女性患者因卵巢相關的高雄性素血症(hyperandrogenism)造成的青春痘、多毛等問題,但因為可能引起停經或骨質疏鬆而限制了臨床的使用。
  • 四、抗雄性素(Antiandrogens)
    歐得通/安達通/安體舒通錠(spironolactone)是一種保鉀利尿劑,但因為它同時可以阻斷雄性素受體及抑制5α還原酶(5-alpha-reductase),故能用於青春痘的治療。一天兩次每次50-100毫克的藥物可以減少皮脂腺的分泌而改善青春痘的嚴重度。可能的副作用包括多尿、月經不規則、乳房脹痛、頭痛及疲倦,同時並用避孕藥可以減輕月經不規則的狀況。此外,孕婦應該避免使用此種藥物,否則有可能造成男嬰性器官發育異常。
    另一種具有抗雄性素作用的藥物是安得卡錠(Cyproterone acetate)/黛麗安糖衣錠(Diane= Cyproterone acetate and Ethinylestradiol)。黛麗安含有兩種荷爾蒙:cyproterone acetate 2mg(一種具抗雄性素作用的黃體素)及ethinylestradiol 35μg(一種動情激素),故可用來作為女性口服避孕藥,亦可用來改善出油、減少青春痘產生及多毛症狀。不過避孕藥可能造成腿部和肺部靜脈血栓,這種副作用雖然罕見,但使用上仍需要注意。

〔三〕口服A酸(Isotretinoin)

口服A酸(Isotretinoin, 商品名:羅可坦, Roaccutane)的發明可說是改寫了青春痘的治療,對傳統治療無效的青春痘或囊腫型的青春痘患者終於有了救星。口服a酸的卓越之處在於其有效率極高,且是青春痘治療中唯一完成療程之後仍可以維持數個月到數年有效性的療法。目前認為口服a酸的治療機轉包括有效降低皮脂腺的分泌、減少挫瘡桿菌、降低發炎反應及毛孔角化,等於全面性地去抑制青春痘的形成。

口服a酸雖然是青春痘十分有效的治療方式,但因為藥物具有致畸胎性,開立必須有醫師處方,且患者在開始治療前一個月、使用時及停藥後的一至三個月都必須做好避孕的措施。此外,因皮脂腺及外分泌腺體分泌下降,可能發生唇炎、乾眼、皮膚炎、輕度掉髮,這些副作用的嚴重度會與口服a酸的劑量有關。至於口服a酸跟精神疾病包括憂鬱症、自殺、暴力傾向等的關聯性目前已有多篇研究認為無關,但若有相關病史務必要先告知醫師。藥物造成腸胃道的刺激相對少見,但是定期追蹤肝功能及血脂肪是必須的,少數患者可能會出現肝功能的異常,另外約有的病患可能會有三酸甘油脂過高伴隨總膽固醇上升和高密度膽固醇下降的情況,這些檢驗數值的異常大多非常輕微不需要特別介入處理,即使是較明顯的數值異常也會在降藥或停藥後恢復。在骨骼肌肉系統方面,約有15%的患者會出現肌肉痠痛的情況,長期慢性使用口服a酸或進行多個療程的治療則可能導致骨質疏鬆。

針對臉部病灶標準的口服建議劑量是每天每公斤體重0.5-1毫克(以60公斤成人計算,約是每天服用3顆10毫克劑型的藥物),身體的病灶對於口服a酸的反應較差,因此可能需要每天每公斤體重2毫克的治療劑量,建議療程總累積劑量為每公斤120-150毫克,但依我們臨床治療經驗,台灣一般對傳統抗生素治療無效的患者,每天服用1-2顆10毫克劑型的口服a酸,總累積劑量在每公斤80-100毫克時,就能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然而低劑量(每天每公斤體重0.1-0.4毫克)療法雖然有效,但可能導致疾病較容易復發,若需重複口服a酸療程,建議療程之間間隔三個月。

剛開始a酸治療時的前兩週可能會出現發炎痘痘的短期惡化,建議由較低的起始劑量開始或搭配口服類固醇抑制發炎反應,可以有效減少惡化期的發生。

光學療法

  • 一、紫外線光(ultraviolet light)
    紫外線因具有抑制發炎反應的作用,因此具有治療青春痘的效果,但臨床上很少使用的原因,主要是考量其潛在的光老化及致癌性。
  • 二、藍光(blue light)
    挫瘡桿菌會產生紫質(porphyrin),紫質會吸收415nm藍光產生單態氧而達到殺菌的效果。
  • 三、紅光(red light)
    與藍光相較,內生性紫質吸收紅光產生單態氧的效果較差,但紅光具有較深的穿透深度可達真皮層,也具有額外抗發炎的作用。因此同時結合紅藍光的治療對青春痘最有利。
  • 四、光動力療法(photodynamic therapy)
    光動力療法可說是光學療法中效果最穩定的治療,治療之前先外塗感光劑,一小時後以低能量光源照射,在毛囊皮脂腺中誘發產生單態氧。
  • 五、脈衝光(intense pulse light)
    輸出光線為一個波段,配合特殊濾片可以濾出400-600nm及800-1200nm波段的光來治療青春痘。
    400-600nm可被紫質吸收產生單態氧來殺死挫瘡桿菌,800-1200nm能穿透皮脂腺深度,降低皮脂腺分泌,減少挫瘡桿菌適合生活的厭氧環境。
  • 六、染料雷射(pulse dye laser)
    為波長595nm的雷射,目標介質為血紅素,可以破壞發炎增生的血管,因此不僅對發炎性的青春痘有效,對於改善紅痘疤也有很好的效果。
  • 七、黃雷射(Yellow laser)
    為波長585nm的雷射,目標介質一樣為血紅素,可以破壞發炎增生的血管,因此不僅對發炎性的青春痘有效,也能用於改善紅痘疤。
  • 八、遠紅光雷射(non-ablative infrared laser)
    波長1450nm及1320nm的雷射,透過在毛囊皮脂腺產生熱效應而能治療青春痘。
  • 九、光負壓療法(photopneumatic therapy)
    針對青春痘較新的治療,治療的儀器可以產生負壓來吸出粉刺,同時產生廣波長脈衝光(broadband-pulsed light, 400–1200nm)殺死挫瘡桿菌,對於發炎性的病灶有不錯的治療效果,但術後可能產生輕微瘀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