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病始於腸,挖掘腸道健康5大關鍵

文章由歐瀚文醫師提供

大約在2400多年前,希波拉底曾經說過「萬病始於腸 (All disease begins in the gut)」,而從中醫的角度會認為「腎為先天命門、脾為後天之本」,意思是一個人先天的健康決定於「腎」,指的是內分泌系統的強弱;後天的健康決定於生活型態,特別是「脾」,也就是腸胃道功能的好壞。

目前許多研究也證實腸道功能好壞與許多症狀或疾病有密切的關聯性,像是打嗝、脹氣、腹脹、便祕、腹瀉、胃潰瘍、胃食道逆流、腸躁症、腸漏症、小腸菌叢過度增生(SIBO)等腸胃道本身的症狀或疾病之外,像是憂鬱症、自體免疫疾病、女性荷爾蒙失調、過敏等看似和腸道無關的問題,實際上也可能源自於腸道健康出了問題!

而在功能醫學,我們會用「DIGIN」五個角度來評估腸道健康,「dig in」的中文是「挖掘」,每個字母代表者不同面相的腸道功能,接著就讓我們一起來挖掘腸胃道健康的關鍵真相吧!

🎯消化/吸收 (Digestion/Absorption)
腸道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消化吸收我們所攝取食物中的各種營養素,食物進到肚子的第一站會先到胃部,當胃酸不足時,會影響蛋白質消化、礦物質、維生素B12吸收率下降。
接著食物進入腸道,就會有膽汁的分泌、胰臟消化酵素的分泌參與消化過程。而隨者年紀增加、壓力、濫用制酸劑等,會影響身體分泌這些消化液的能力,容易導致食物消化不完全,積在腸胃道,反而滋養了細菌,就容易有餐後脹氣的問題發生。

🎯腸道通透性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食物的營養素可透過腸道上皮吸收,腸道上皮就好比是港口的跨海大橋,只允許營養素這些小船隻從橋下穿越入港。然而飲食中若充斥著各種加工食品、麩質、品質差的油脂,都容易促進腸道發炎,使得腸道黏膜被破壞,就像開橋中的跨海大橋,任何未經充分消化的食物猶如大型的船隻都能隨意進入身體,引起免疫系統警鈴大響,造成慢性食物過敏、自體免疫疾病等問題。
我的經驗上,通常慢性食物過敏項目越多的個案,腸胃道的狀況也越糟,我門診中常會遇到一些初診的個案抱怨他已不吃自己慢性過敏食物好長一段時間,但只要再吃到一點點,不舒服的症狀就又會再度發作,最主要的原因其實就腸道沒有進行修復療程,根本的問題從來沒有解決過,當然再碰到過敏食物症狀就會發作。

🎯腸胃道菌叢 (Gut Flora/Dysbiosis)
在腸道中有數萬億個細菌共生,維持好的腸道菌相是一直以來的共識。然而好的腸道菌相並非是好菌要多一點,在功能醫學裡,我們會從三個角度來評估:1⃣質與量的改變 2⃣代謝產物的改變 3⃣菌叢分布的改變,從這三點出發,可能導出SIBO、大腸菌叢失衡、甚至到現代流行病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過敏、自體免疫疾病等不同的症狀和疾病。

🎯免疫調節 (Immune Modulation)
腸道每天都要處理各種我們連同飲食一起攝取到的病菌或毒素,所以除了消化食物功能之外,同時也是身體對抗外來威脅的第一道防線,因此身體約有50%-70%的免疫細胞位於腸道。當免疫系統與腸道內的物質異常互動時,便會產生分子模仿效應(molecular mimic effect),讓腸道一直處於發炎的狀態。對於腸躁症、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來說,改善腸道發炎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神經系統 (Nervous System)
腸道由腸道神經系統所支配著,其會負責協調腸道蠕動、消化酵素、相關激素的分泌和釋放。而腸道神經系統算是身體自主神經的一部分,這也是為什麼無法自主呼吸或四肢癱瘓的患者其腸胃功能依然可正常運作的原因,然而自主神經易受到壓力、情緒所影響,也因此過去十多年研究非常熱烈的在討論「腸腦軸線(Gut-Brain Axis)」,腦部的運作會影響腸道的功能,同時腸道的菌相好壞也會透過神經傳導影響到我們的大腦,亦有一些研究發現改變腸道菌相,能幫助改善憂鬱狀況。

最後幫大家總節,腸道不僅是個消化器官,同時也在神經、免疫系統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當腸道功能差時,可說是牽一「腸」動全身,因此在功能醫學的角度才會用「DIGIN」的思維評估腸道健康。而在我的臨床經驗中,若個案來就診所描述的問題太複雜,或提供的資訊不夠精準,很難判斷介入方向時,通常我會從腸胃道開始處理,先把腸胃道調整好,往往他們的問題也會先獲得部分改善。

想了解更多資訊或量身打造健康療程,
越L’EXCELLENCE 提供全方位整合醫學服務,可點選「線上預約」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