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運動計劃,先找出背後的渴望

文章出處:康健雜誌237期 2018.07.27 文:謝懿安 圖:陳德信

常說健康是1,事業、家庭、感情是後面的0,沒照顧好健康,就什麼都沒了。但面對現實時,有多少人能夠實踐?這之中,總有許多的不得不。

「我現在正年輕,要衝刺事業為先阿」、「上要照顧父母,小孩又還沒長大,哪有時間留給自己?」、「即便有心運動但沒人陪我,好沒動力……」

「我們都有個『自動導航系統』,」沐懷Life Design創辦人、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紀俊麟以他自身為例,畢業後當了10年急診醫師,每天看診、下診、睡覺,隔天又有醫院行政、教學工作……好處是,不用花太多腦筋思考自己今天該做什麼,風險卻是過程中忽略了自己的情緒、健康、還有自我實現。

美國杜克大學一項研究指出,人們每天活動中,超過40%是習慣造成,而非來自決定。

即便這樣的生活離理想愈來愈遠,但日復一日的模式成習慣後,往往要到某個事件觸發,多半是無常找上自己,深刻震醒才會改變。

紀俊麟則是到史丹福大學擔任訪問學者,修習3堂改變生命的人生課程,發現改變不用等到懊悔後才開始,只要此刻試著覺察什麼對自己重要,練習設定目標,就有機會翻轉。

「既有生活就像迷宮,怎麼開始走第一步是關鍵,」紀俊麟說,年輕時期就愛運動的他,進了醫學院後忙課業,進醫院後忙工作,35歲後事業跨領域更沒有時間。在課堂上,他決定把規律外出慢跑設為目標,原本以為簡單的功課,挑戰如海浪般席捲跟隨而來。

第一個禮拜碰到下雨,第二個禮拜氣溫降到0度,第三個禮拜流鼻血,第四個禮拜要去西雅圖出差……他笑說,每天都能想出「很棒」的理由,讓自己可以不必持續,但教授會不停追問,「沒能做到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3個月下來透過每天練習,找到卡住的阻礙,再去思考這些阻礙真的存在,還是有其他不想面對的原因?紀俊麟說,每天自我對話,才發現打從心裡沒想把運動放前面,懶惰才是真正理由。面對後的堅持,反而不再懊惱自責,而是更有意識的行動。

那時起,運動正式成為他生活中不可取代的一部分。紀俊麟也發現,透過運動找到持續與執行的力量,更影響他工作、人際等態度,遠超過自己所想像。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一書作者、紐約時報得獎記者杜希格(Charles Duhigg)認為,每個習慣背後都有著渴望,了解渴望是什麼,才能找出替代方案,每個人都有力量可以掌控習慣。

不同世代,面對挑戰不同。《康健》專訪10位跨越50/40/30世代、不同產業的上班族,看他們如何從忙碌生活中,打破記有日常循環,把「最花時間」的運動加入必做行程,卻意外收到各種生命大禮。

回到自身,可以試著問自己,真的是條件不允許,還是其實有可以努力的地方?從此刻覺察生活是第一步,只要一個小改變,就此翻轉你的人生,現在就開始行動吧!

想了解更多資訊或量身打造健康療程,
越L’EXCELLENCE 提供全方位整合醫學服務,可點選「線上預約」與我們聯繫。